第一代汉字是连体象形字(或叙事性图画文字),虽然简单易懂,但缺点是很难灵活的运用。因为每一个图画文字只能对应一个事件,可是人类想表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,以至于这种文字无法满足人类的表达需求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聪明的古人发明了象形部件组合法,先定义出象形字,然后以它们为基本图像符号,这样就可以组合出各式各样的文字,于是诞生了第二代汉字–象形部件组合文字。
图像元是图像语言的基本元素,具有独立意义,且无法再行分割。以下就是甲骨文里的图像元,后人称之为象形字(或独体象形字),由于这些象形字后来都变成了汉字部件,所以也被称为象形部件。甲骨文的象形部件大约有260个(包含不常用或被废弃不用的),以下是其中常见的象形部件。
下图显示,所有第一代汉字(或连体象形字)全都被拆解再重新组合,变成了象形部件组合文字,也就是所谓的第二代汉字。
上图显示,第一代图像字(或连体象形字)最终都被拆解成象形部件组合文字,说明如下:
依据大数据分析资料显示,所有连体象形字全都被拆解成组合文字,没有一个例外,由此可见,这种变革是全面性的,自此汉字走向了象形部件组合文字。
连体象形字具有望图生义的根本优势,一旦转换成象形部件组合文字,就会连带失去物件之间的互动资讯,以至于文字意义变得越来越不明确。例如:乳、孕、保等连体象形字是非常简单易懂的,但拆解成多个象形部件组合后,望图生义的功能便减弱了。
有了象形部件后,造字就好像玩积木一样,只要用两百多个象形部件就能拼出所有文字,有了字就能拼出所有的词语,有了字和词就能造出无限多的句子。
例如:要怎么把左下图变成文字呢?
首先,把这张图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找出来,然后转换成象形字,再加以组合,于是就造出了「奔」字。接着,有了字就可以拼出词语,有了词语就可以拼出句子。
透过这个方法,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看见的画面和发生的事情,全都转变成象形部件组合文字。这种造字方法是不是很聪明呢?从此,学中文就好像玩乐高一样,只要先认识部件,接着造字、造词与造句,就能组合出所有我们想要的说的中文!
第一代汉字是连体象形字,具有望图生义的根本优势,缺点是缺乏弹性,无法满足人类任意表达的需求。第二代汉字是象形部件组合文字,优点是能以有限的象形部件(或图像元)组合出无限多的文字,可以满足任意表达的需求,但缺点是望图生义的功能变弱了。